营养学报

期刊导读

润物无声 大爱永恒——追忆恩师杨胜教授

来源:营养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0-08

杨胜(左)佘伟明(右) 杨胜教授(1919-2007)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,江苏无锡人,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及教学40余年。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,中国动物营养学会理事,中国饲料工业学会理事,中国动物营养学报荣誉顾问。教书生涯中共培养硕士、博士26人;先后主编(饲料分析1961)、(家畜饲养学1979)、(动物营养与饲养1985)、(动物营养研究进展)等10余部教材及专著,主持项目(肉质型猪饲养标准1984)、(瘦肉型猪饲养标准1986)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;199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协会推评为我国畜牧兽医重大贡献奖获得者,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待遇。 杨胜教授90年代初曾任湖南饲料工业技术顾问,指导参与正虹001浓缩料研制。本刊特约湖南伟业动物营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佘伟明先生发表此文,以此追忆杨胜先生。 1988年我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本科毕业后,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曹堃贤教授的动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,第一年主要学习动物营养理论基础知识,我是在这期间常听说有“三杨”称谓的中国动物营养界泰斗。“杨胜教授人很好”曹教授谈到杨先生不无激动,他们曾一起编写我国第一部饲料常规分析教材。杨先生非常关心边远地区的畜牧养殖情况,从猪、鸡到牛、马,无所不谈,很快和曹老师成为忘年交,常有书信往来。由于云南农大教学条件有限,1989年8月我经曹老师举荐到北京农业大学(现中国农业大学)杨先生门下学习深造,完成毕业论文。 初到北京,心情高兴而忐忑。中国农大畜牧学院办公室杨昭和主任非常热情接待了我,马上给杨先生打了电话 (后来才知杨主任是先生爱女)。不久,精神矍铄、满脸祥和的杨先生过来了,把我的行李放在他的红色女式自行车上,边推车走边交谈,一直送我到农大猪营养代谢室安顿下来,感觉有点像父亲接回自己远行回来的儿子,让我受宠若惊。 当年的农大代谢室像个小动物园,猪、鸡、牛、兔都有,由各教研室分管。建筑是平房,冬天没有暖气设施,靠烧煤炉取暖;早晨起来洗脸水要先用开水浇化冻住的自来水龙头,才能接水漱口;坐在教室里上课不时可以听到鸡打鸣、猪打架、牛打嗝的声音。 先生每天早上不到8点便来到代谢室办公上班,除上课、指导学生试验外,阅读翻译大量国内外畜牧动态研究文献。渐渐从师兄们处了解一些情况,杨先生是典型的儒雅型科学家,学识渊博、不善言辞,满70岁退休后,按国家政策不再招收学生,同期在读的师兄有邵根伙、刘君怡、袁登安、谯仕颜,加我这过继来的学生算是关门弟子了。每年代谢室费用只有2万元左右,用于维持整个实验室的所有开支,包括仪器设备、试剂、工人工资及煤等开销,确实不宽裕。学生基本上都是自己喂猪、洗试管、拖煤及生火做饭。有天清扫猪圈时,仔猪咬着我的白大褂不放,我不耐烦挥动扫帚驱赶,先生见状厉声喝止:搞我们这行的不愿意跟猪、鸡接触不行!要仔细观察采食情况、健康状况,包括粪便!临近郊区的代谢室环境和校园内高大上的教学楼相比简直天壤之别,先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培养出十多名硕士、博士,现在他们有的成为院士教授等学术带头人,有的成为上市企业董事长或行业精英,是如今活跃在我国畜牧业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。 当时我国饲料工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,技术水平落后,杨先生深感振兴民族饲料工业责任在肩,带着学生深入工厂、猪场学习参观,探讨我国饲料工业的未来。我被安排至西北旺饲料厂实习,并在猪场做了300多头母猪的大型饲养实验,与正大551产品对比;长达6个月试验时间里,每晚睡在办公室木椅上,先生和刚刚回国的李德发教授多次来猪场现场看望试验情况,指导工作,并给我带来书籍及资料。这段结合生产实际的锻炼对于我后来从事畜牧行业影响很大,领悟了先生关于理想蛋白质模式、生态营养等很多科学理念,一脉相承,受益终身。 1991年7月,正值盛夏,年逾古稀的先生作为指导老师,坐了三天三夜列车抵达云南农业大学主持我的毕业论文答辩,随后又赴号称火炉的湖南长沙等地考察才回北京。昆明列车站台上,我目送恩师瘦弱的身影远去,眼眶潮红。 毕业后,我回湖南工作,后有机会出国任职及自己创业,和先生联系不多。2003年特意携全家拜会恩师及师母,先生仍在厨房帮忙摘洗韭菜,师生见面相拥,畅谈甚欢;再见先生却已是追悼会上了,音容犹在,情何以堪!后来才听师兄弟们说师母仙去后,先生便也一直卧床不起,逝世那天正是英年早逝的先生爱女杨昭和女士生日…… 同门师兄弟们念念不忘师恩,每年相约一起给先生扫墓。先生治学严谨、淡泊名利,爱国家、爱行业、爱家人和弟子,古语云: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幸蒙先生教诲二年有多,润物细无声、大爱永恒!我等朽木无以为报,唯有以支持中国农牧业发展为己任,安身立命,传承师魂!
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葡萄籽提取物可有效降低心脏收缩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