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营养学报》
在《艺术评论》工作使我很幸运有机会接触许多前辈作家、艺术家,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,吸收不少营养,从而鞭策我不断努力做好外联工作,开拓进取。相信《艺术评论》在作家、艺术家的关心支持下,前景会更美好!《艺术评论》永远是艺术家的朋友!
往近处想,《艺术评论》对我来说是组稿编辑、选题制版等等诸多事务串起的一份儿工作。眼看第四期就是本人责编,这角色要求你作一条精密的流水线,将四五十个人辛勤的劳动果实整合为完美的成品,最终容不得她有一点儿瑕疵地呈现于世,所以责编到今天,我仍不免时刻怀着严肃紧张的心情。往远处想,曾经凝着我们严肃紧张的《艺术评论》,曾经需要我们一字一句铺排的《艺术评论》,终将成为我们的老师,一位讲述得出数十年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、解析得清新世纪文艺纷繁演进规律的老师。念到此处,心生安宁的幸福。往怀旧处想,8年前我第一次参加《艺术评论》的编前会,腿上铺着一个牛皮大本子,手里握着一杆英雄墨水笔,仰头倾听田青先生和几位大编辑谈古论今,或针砭时下文艺弊病,或为发现真作品而欢呼鼓舞,一时间我为那活跃、自由、开阔的气氛所感染,激动不已。往喜新处想,如今只要我报出《艺术评论》的名字,即便常常是第一次同对方通电约稿,也会被当作老朋友一样欣然应允,《艺术评论》早已为我们做好相识、相知、相伴、相惜的铺垫,不必多言。念到此处,心生融融的温暖。
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跟《艺术评论》一起成长,见证她女大十八变,见证她的丰姿仪容、百态万千,见证她与中国艺术各领域的共同发展。百期是高潮,也是新的起点,我们共同加油!
在我心里,这里是一块纯净之地,近十年来,众多的有识之士聚集于此:学者的深邃睿智和丰厚学识,记者的广阔视野与敏锐思辨,艺术家的个性灵感与畅意抒发,无不在此积聚碰撞,融合生发,而又凝结成一篇又一篇的隽永文字。当然,还需要有那么一点精神与勇气,勇敢地面对艰难与困苦,也许,我想,这就是《艺术评论》“独特”魅力之所在吧。
因为有缘,伴《艺术评论》走过百期,亲身经历这里的所发生的一切,真感荣幸;诚心祝愿,《艺术评论》下一个百期更加辉煌!
《艺术评论》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站,其依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厚宽广的学科平台,涉及诸多艺术门类,使我犹如置身于多姿多彩的艺术百花园之中,以往所学的美学知识与具体可感的文艺作品获得了充分的对接,令我有如鱼得水般的惬意与自在。第一次做执行编辑出刊时的那份紧张、兴奋与期待,至今仍清晰记得,这种美妙的感觉在以后的每次出刊时总会如期而至并历久弥新。不知不觉中已与其携手同行近两年的时光,并迎来了她的第100期,作为这一重要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我由衷地感到莫大的喜悦与自豪,同时亦觉其前行之路依然广阔,我愿与《艺术评论》继续同兼风雨,共享阳光,迈向下一个百期!
翻开摆放在眼前的第99期《艺术评论》,墨香油然。经历了选题约稿、编辑排版的种种琐碎,犹如阵痛后见到呱呱落地的婴孩时那般了然欣喜的心情,让初次担任执行编辑的我,至今记忆犹深。时间仿佛又回到去年八月报到的那一天,一切犹如一场美好的邂逅,明明是刚刚参加工作半年至多,和她却熟稔得仿佛相识已久的老友。感谢《艺术评论》,让我经历了从学生生涯到工作阶段的蜕变,从专注于音乐扩展到关注艺术的各个领域,并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友师长以及优秀的艺术家们,在工作与平日的交流沟通中增进了解、互相学习,更加明晰今后努力的方向。此刻,在这乍暖还寒的初春的夜晚,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下祝福,衷心期盼下一个百期与老友的再次相聚,共同为一路走过的风景奏响如歌的行板!
成为《艺术评论》的编辑已逾半年,为筹办她的百期纪念,有机会回望她走过的历程。创刊初期,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 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探索与思考;创办过程中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艰辛与执着;直到现在,她在文艺批评界已经拥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,承担着有分量的角色。衷心希望,在将来的评论领域,当读者与《艺术评论》不期而遇,能够顿生一份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喜悦。
在《艺术评论》工作使我很幸运有机会接触许多前辈作家、艺术家,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,吸收不少营养,从而鞭策我不断努力做好外联工作,开拓进取。相信《艺术评论》在作家、艺术家的关心支持下,前景会更美好!《艺术评论》永远是艺术家的朋友!——朱佩君(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外联部主任往近处想,《艺术评论》对我来说是组稿编辑、选题制版等等诸多事务串起的一份儿工作。眼看第四期就是本人责编,这角色要求你作一条精密的流水线,将四五十个人辛勤的劳动果实整合为完美的成品,最终容不得她有一点儿瑕疵地呈现于世,所以责编到今天,我仍不免时刻怀着严肃紧张的心情。往远处想,曾经凝着我们严肃紧张的《艺术评论》,曾经需要我们一字一句铺排的《艺术评论》,终将成为我们的老师,一位讲述得出数十年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、解析得清新世纪文艺纷繁演进规律的老师。念到此处,心生安宁的幸福。往怀旧处想,8年前我第一次参加《艺术评论》的编前会,腿上铺着一个牛皮大本子,手里握着一杆英雄墨水笔,仰头倾听田青先生和几位大编辑谈古论今,或针砭时下文艺弊病,或为发现真作品而欢呼鼓舞,一时间我为那活跃、自由、开阔的气氛所感染,激动不已。往喜新处想,如今只要我报出《艺术评论》的名字,即便常常是第一次同对方通电约稿,也会被当作老朋友一样欣然应允,《艺术评论》早已为我们做好相识、相知、相伴、相惜的铺垫,不必多言。念到此处,心生融融的温暖。——贾舒颖(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编辑)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跟《艺术评论》一起成长,见证她女大十八变,见证她的丰姿仪容、百态万千,见证她与中国艺术各领域的共同发展。百期是高潮,也是新的起点,我们共同加油!——唐宏峰 博士(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编辑)在我心里,这里是一块纯净之地,近十年来,众多的有识之士聚集于此:学者的深邃睿智和丰厚学识,记者的广阔视野与敏锐思辨,艺术家的个性灵感与畅意抒发,无不在此积聚碰撞,融合生发,而又凝结成一篇又一篇的隽永文字。当然,还需要有那么一点精神与勇气,勇敢地面对艰难与困苦,也许,我想,这就是《艺术评论》“独特”魅力之所在吧。因为有缘,伴《艺术评论》走过百期,亲身经历这里的所发生的一切,真感荣幸;诚心祝愿,《艺术评论》下一个百期更加辉煌!——陈晓红(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编辑部主任)《艺术评论》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站,其依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厚宽广的学科平台,涉及诸多艺术门类,使我犹如置身于多姿多彩的艺术百花园之中,以往所学的美学知识与具体可感的文艺作品获得了充分的对接,令我有如鱼得水般的惬意与自在。第一次做执行编辑出刊时的那份紧张、兴奋与期待,至今仍清晰记得,这种美妙的感觉在以后的每次出刊时总会如期而至并历久弥新。不知不觉中已与其携手同行近两年的时光,并迎来了她的第100期,作为这一重要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我由衷地感到莫大的喜悦与自豪,同时亦觉其前行之路依然广阔,我愿与《艺术评论》继续同兼风雨,共享阳光,迈向下一个百期!——李雷 博士(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编辑)翻开摆放在眼前的第99期《艺术评论》,墨香油然。经历了选题约稿、编辑排版的种种琐碎,犹如阵痛后见到呱呱落地的婴孩时那般了然欣喜的心情,让初次担任执行编辑的我,至今记忆犹深。时间仿佛又回到去年八月报到的那一天,一切犹如一场美好的邂逅,明明是刚刚参加工作半年至多,和她却熟稔得仿佛相识已久的老友。感谢《艺术评论》,让我经历了从学生生涯到工作阶段的蜕变,从专注于音乐扩展到关注艺术的各个领域,并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友师长以及优秀的艺术家们,在工作与平日的交流沟通中增进了解、互相学习,更加明晰今后努力的方向。此刻,在这乍暖还寒的初春的夜晚,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下祝福,衷心期盼下一个百期与老友的再次相聚,共同为一路走过的风景奏响如歌的行板!——陈瑜 博士(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编辑)成为《艺术评论》的编辑已逾半年,为筹办她的百期纪念,有机会回望她走过的历程。创刊初期,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 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探索与思考;创办过程中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艰辛与执着;直到现在,她在文艺批评界已经拥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,承担着有分量的角色。衷心希望,在将来的评论领域,当读者与《艺术评论》不期而遇,能够顿生一份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喜悦。